田野踏查 深化對大溪學的認識
建構歷史大現場,從大溪學看見大溪!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104年開館至今,致力保存大溪常民文化,展現大溪自然、人文、生活、生產,105年啟動地方學研究,在大溪公會堂、大溪月眉地區、溪洲地區及內柵地區舉辦「大溪學論壇暨田野踏查工作坊」,邀請博物館、文化資產、社區營造等相關學者及大溪文史工作者、街角館館長、在地家族後代等關心大溪的各界人士,發表大溪學現階段研究成果,並將透過大溪月眉、溪洲及內柵地區田野踏查,深化對大溪學的認識,讓大溪學成為人人參與、人人可用的學問。
地方學研究是在戰後臺灣縣市鄉鎮誌書編修及鄉土運動、社區營造的脈絡下,從民國90年代起逐漸發展出各地地方學研究。大溪具備豐厚的社區營造基礎,使大溪學有別於其他縣市鄉鎮的地方學研究,更具備在地居民主動探索討論的動能,透過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導入專業師資及研究途徑,培力民眾,期使大溪學成為持續進行的計畫型公共論述平台,達到梳理資源、詮釋及應用地方知識、凝聚在地認同的效益。
2017大溪學論壇,主題為「從大溪學看見大溪」,論壇邀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謝仕淵副館長演講「博物館的歷史與知識的呈現」,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王維周教授演講「從西方經驗看大溪歷史城區與建築活化的可能性」,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許主冠理事長演講「談地方知識學方法論─以2017大溪學為例」,為大溪學提供西方文化、文化資產保存及博物館面向的宏觀視野及對照角度。
24日為「大溪學方法與實務工作坊」成果發表會,邀請工作坊各組學員及大溪街角館館長發表本年度大溪學研究成果,匯聚地方研究能量,發揚在地由下而上精神,學問從自己家做起,講者講題主要為街角館「大房豆干」黃淑媛「大溪黃家【大房豆干】的社會網絡」,街角館「梅鶴山莊」林寶猜「日本時代梅鶴山莊左護龍信仰生活概貌」,大溪文史工作者范煥彩「大溪百吉地區人文歷史概況」,探討大溪的人文、家族歷史、傳統產業、宗教信仰、飲食文化,會後並邀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陳倩慧館長、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王新衡教授、「林事務所『行動觀察+儀式設計』」設計師林承毅綜合座談,聚焦於大溪學涉及的具體人事物,闡述地方知識對在地文化發展的意義。
大溪學是人與社區為本的地方知識資源平台,強調大眾的參與實作及詮釋,現階段除了梳理大溪在地知識的文史脈絡,透過地方自主的文化空間的打開,一起推動保存與發揚工作,未來更期待大溪學能以老城區為圓心,涵蓋整個大溪,並廣納大溪其他地區及外縣市的人才與資源,一起共學、一起論述,共同成就大溪學的內涵。◇